少年按亮全部按钮是“悖德”,而业主掌掴少年,则已经构成了殴打他人,属于《治安管理处罚》的处置范围。更重要的问题在于,用暴力解决问题,这是未开化农业社会的标准特征。 近日有媒体报道,10月31日晚,17岁少年小杜在2楼下电梯后,将电梯3至27楼的按钮全部按亮,结果他被叫到小区监控室后被一名业主扇了一耳光。男孩表示是出于好奇,出电梯前按亮按键,男孩母亲称,纵使孩子有错,也不应该打孩子,孩子是有尊严的。希望得到道歉。但物业拒绝提供打人者信息。新闻热传后,比较出乎意料的是,大多数网友的态度是“熊孩子该打”。 网友态度一边倒:“打得好” 网友“作家崔成浩”表示:要我说,这耳光打得好!都17岁了,还孩子孩子的,听着都恶心,手贱就是这个当妈的惯的。要是我,我也打! 网友“不行咱们报警去”表示:孩子都是好孩子,就某些家长惯的捧的,你都十七了不是七岁不是七个月,你好玩你心思别人了么,你妈还好意思找别人呢。这要是我儿子再来一个大嘴巴的呼上去。 网友“积木小屋”表示:17岁了在你眼里还是小孩?这么大了还如此脑残就是因为一直把他当小孩惯出来的毛病,现在还只是挨一巴掌,以后到了社会岂是一巴掌够他受的? 网友“别摸我-先排队”表示:有一种爱叫做没人管你我替祖国教育你。 网友“mj_justin”表示:看标题还以为7岁呢,17岁还做这种事,活该被抽。 “熊孩子”的“恶行”在网络上被频频吐槽 歧视,在搜索引擎检索“熊孩子”三个字,映入眼帘的是无数生动又让人哭笑不得的“血泪”故事——网友们对不尊重他人、乱翻东西、搞破坏、精力旺盛且粗鲁无礼的未成年人冠以“熊孩子”的雅称。在大型问答社区“知乎”上,被“熊孩子”折腾得死去活来的网友干脆聚集起来一本正经地商讨“如何对付熊孩子”。事实上,这位按电梯的17岁少年应该还算比较内敛的“熊孩子”。2013年7月,《海峡都市报》曾经报道,福州某小区电梯内,一13岁少年竟然在电梯内掀起女性裙子进行猥亵,“感谢”未成年人保护法——警方的处理也仅仅只能限于“批评教育”。 业主耳光扇得对? 的确,将电梯上3楼至27楼的按钮全部按亮,严重影响了其他业主出行,也侵犯了公共利益。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恶作剧招人厌恶也属情理之中。男孩“因为好奇才去按”的辩解也根本站不住脚——“好奇”是因为没有见过电梯按钮么?17岁的年龄已经具备了限制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。也就是说,他已经具备了接近成年人的心智,必须承担社会公德。如果仅凭常理和直觉去判断,全叔也会想当然地鼓掌喝彩,跟风说一句“打得好”。 但这种思维方式,更多的是从“情”和“理”的方面考虑,而忽略了“法”的因素。少年按亮全部按钮是“悖德”,固然不对,但也仅仅是“不对”。而业主掌掴少年,则已经构成了殴打他人,属于《治安管理处罚》的处置范围。更重要的问题在于,用暴力解决问题,这是未开化农业社会的标准特征。以“野蛮”应对“粗鲁”,究竟哪个更恶劣一点? 让网友咬牙切齿的是“护短”,而并非“熊孩子” 前几天,全叔恰好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:电梯上的“熊孩子”将十几层楼的按钮次第点亮,全叔只好又一次次去双击按钮取消,对着家长说了句:“这样不好,您管一下”,得到的回应却是一脸不屑,不言不语。互联网上对扇少年耳光一片“大快人心”的喝彩,归根结底,是大众对家长毫无理智溺爱、护短行为的集体爆发。更深层次,则是看着美剧、日剧长大,受过良好教育的70、80、90后年轻人,与有饥饿记忆、在动荡中不健全成长的父辈们的激烈价值观冲突。但事情毕竟在慢慢变好——《现代快报》在2010年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,7成的受访者认为护短是家长溺爱孩子的表现,会导致孩子从小是非不分,不懂得如何和别人和睦相处,不利于孩子的成长;3成的受访者认为,每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,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,家长出面干涉理所当然。 日本的儿童教育可为国人表率 “不给人添麻烦”是日本人对公共秩序的第一认识。这句话之所以如此有名,是因为它出现在日本小学生《社会生活教育》课本的第一章第一节。这种从幼年开始的“不给别人添麻烦”的教育,也体现在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——在公交载具上,不把包背在背后,因为有可能触碰到他人造成困扰;在电动扶梯上,所有的人永远站在左侧(日本的交通习惯为靠左行驶),空出右侧留给有紧急情况者;新房装修,征求所有邻居的意见,工作只在邻居们都允可的时间交集内进行。至于偶有出现的插队、闯红灯、随地吐痰、乱扔垃圾者,你几乎可以直接确定他是外国人。 “不给别人添麻烦”,这样的教育,我们何不借鉴?
版权声明
1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,并标明本网站网址(http://www.eruzhou.com)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,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。
3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
4、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、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,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本文地址: https://eruzhou.com/thread-4755-1-1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