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定内容|自定内容|自定内容|自定内容|购买插件
汝州生活网图展中心城事正文
汝州籍苏轼后人寻根始末......

汝州籍苏轼后人寻根始末......

克米设计演示广告 - 时间还剩: 10
loading...
loading...
2023年5月30日上午,从郏县茨芭镇回到汝州市纸坊镇苏楼村的苏运兴,坐在三楼的书房里,不由自主拿起了剪刀,三分钟之后,一张窗花在他的手下活灵活现展开。短暂的休息中,他的目光转向整个书房,南侧的墙壁上,悬挂 ...

0人评论161人参与网友评论

欢迎您,请先 [登录][注册] 后再发言!

精彩推荐

Copyright © 2008-2022 克米设计 www.comiis.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粤ICP备15031645号
非遗项目苏氏剪纸艺术传承人苏运兴今年64岁的苏运兴,4年前从纸坊一小退休后,被返聘到邻近的郏县茨芭镇某小学任教。“在那里教书,可以离我的先祖苏轼近一些,心里也亲近了许多。三苏坟现在已经是郏县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,里面有苏轼和他弟弟苏辙的墓葬以及他们父亲苏洵的衣冠冢。经过这么多年的考证,我就是苏轼的第29代孙,为了考证这一点,我可是费了一番周折。”坐在苏轼的画像前,苏运兴语速很快,似乎为了尽快说完自己考证的艰辛历程。 ...汝州市苏东坡文化研讨会史册中尘封已久的往事说到苏洵、苏轼、苏辙与老汝州的渊源,还得从北宋嘉佑年间说起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北宋仁宗嘉佑二年(公元1057年)三月,21岁的苏轼和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过成都、去长安,“骑驴在渑池”,由许洛大道途径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。这是“三苏”第一次经过汝州。此后,北宋仁宗嘉佑五年(公元1059年)五月、十一月,北宋英宗治平元年(公元1064年)十二月,苏轼回四川奔母丧,由汴京赴凤翔上任,又从凤翔回汴京,曾三次经过汝州。北宋神宗元丰七年(公元1084年)三月,宋神宗亲书手札,授苏 ...苏氏宗亲三苏坟祭祖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(公元1101年)七月,苏轼在常州病危,因生前未能如愿来郏城县小峨眉享受林泉之乐,苏氏子孙又多散居在汝州和郏城县(时属汝州管辖)、汝南、颖昌、斜川(许昌苏桥)一带,为便于祭祀,临终前他便留下“即死,葬我嵩山下”的遗嘱。苏轼去世后,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郏城县小峨眉山南麓埋葬。11年后,苏辙也埋葬于此。后人又从四川找来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,这便是驰名中外的“三苏坟”。苏轼在他的《温泉七记》中,记录了汝州温泉的盛况;在游龙兴寺后作的《子由龙兴寺吴(道子)画壁》一诗 ...苏运兴展示自己的画作汝州市纸坊镇苏楼村,原名苏家楼村,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村落。这里背靠巍峨嵩岳,南瞻泱泱汝水,交通八达,许洛大道穿村而过,地势平坦,水丰土肥,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,素有汝州“天府之国”的美誉。苏家楼村距三苏坟10余公里,是目前距三苏坟最近,且苏姓人口最多的古村落。 “我之前也想过自己可能是三苏的后代,但族谱中没有相关记载,那时候没有任何证据,再者也怕别人笑话我傍名人、蹭名人,只是在暗中走访”,家住苏楼村的苏运兴教了半辈子书,更懂得说话要有凭据的道理。苏运兴告诉记者,据苏氏祖辈 ...苏运兴等面对苏轼剪纸像据相关史料记载,苏过即苏轼的儿子,生于1072年,卒于1124年,眉州眉山人,字叔党,号斜川居士。因祖父、父亲的功名曾任右承务郎。苏轼宦海沉浮时,知杭州、谪知英川、贬惠州、迁儋州、徙廉州和永州,苏过一直跟随父亲奉侍左右。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,苏轼病逝后,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。为了像生前一样陪伴父亲,苏过后出任郾城县令,于1102年举家移居颍昌(今长葛市老县城),经营湖阴水竹数亩,在西北岸建宅居住,名曰“小斜川”,自号斜川居士,在此著《斜川集》20卷。苏过52岁卒,葬于苏坟。苏过能文、善书画, ...汝州市焦村镇水沟村发现的苏氏远祖墓碑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,苏运兴四处寻根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20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,苏运兴以苏轼后人的身份到三苏坟祭祖,恰遇新密市同来祭祖的苏少鹏。双方闲谈时,苏运兴谈及明清前苏楼苏姓祖人出外逃荒要饭,当时只有先祖苏周玺一人返回本村居住,其父葬于外地,其弟流落外地,音讯全无时,苏少鹏立即回应道:“据传我们祖人告诉后人,当时汝州族人为躲避战乱,逃荒要饭曾到新密与族人团聚,其后又返回汝州居住,还有曾留在新密居住的,你可以与新密的族人苏长岭联系一下。”意外得到这个消息后, ...苏楼村苏氏宗亲座谈水沟村位于三苏坟西北的嵩箕山脉南麓,距三苏坟仅5公里。曾担任水沟村村干部的苏胜强,在2021年夏对村内一处庙宇整理文物时,无意中发现了一通石碑,石碑上清晰可辨的“苏氏远祖之墓”字样,引起了他的注意。后经汝州文化界人士考证辨认,石碑上的字大部分被考证出来。石碑上的文字显示,石碑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六年(公元1771年)二月。石碑上的文字为:传我苏氏固眉山苏公之裔也,公生于蜀、仕于汴、而葬于郏,以故后世之环场而居者所在不乏矣,因世远年灭系谱不存而先人名号难以考稽,悲夫。今值春祀之辰,为先人表墓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