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孩子都有啃指甲、咬嘴唇、拔头发等行为。这些行为本身真不是什么大毛病,但如果总是这样就说明还是与正常行为有偏差。
曾经有一个男生,来门诊的时候13岁,妈妈要带他移民到国外上初中,走前全面检查一遍。他的父母在他小学一年级时离婚,他小时候基本是姥姥带大的,父母工作都非常忙,但对他都很好。父母二人都是理性大度的人,离婚前并没有激烈的争吵。离婚后的往来以及与他的关系也都不错。他小学在寄宿制私立学校,老师都很好,周末或节假日父母分别接他,继父和继母对待他也没有什么不好。孩子自述的话里,最多的词就是不错,挺好。如果不是妈妈让他来心理门诊,他不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咨询。因为他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不满意。而妈妈让他来心理门诊的原因,一是全面检查一下,二是这个孩子从小啃指甲,右手的食指被啃得秃秃的。妈妈曾经想过很多办法,例如往指甲上抹黄连,但是都没有用。妈妈想知道这到底是不是心理问题。
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完全如意的,总有太多的小小的不顺心、不开心、不放心。我们的术语叫微小精神创伤,也叫微创伤。每个人都在各尽所能想办法摆脱或逃避或忍耐这些不如意。有的人抽烟,有的人下棋,有的人购物,有的人吃零食。小孩子的资源比较少,能自由支配的主要是自己的身体。因此,啃指甲就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。
有的微创伤累积过度,再加上环境和自身的原因等,可能会在导火索事件的引爆下,产生大的问题。也有的微创伤一直存在,但一直没有干扰到我们的正常生活,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社会功能。
当家长发现了孩子这些行为时,当务之急不是如何让他改掉坏毛病,更重要的是查看毛病的起因,尽量把干扰因素去除,孩子自然正常了。啃指甲,撕指端的毛刺,抠嘴唇上的干皮等,都是无聊时做的。脑子里在想的事情或者足够刺激或者足够美好,因此不能起身去干些有意思的事,也不能躺下来睡觉;刺激呢又没有那么大,不至于令人坐立不安,也不至于在言行上有过激的表达。时间长了,到底在啃指甲的时候想了些什么,已经记不起来了。问孩子,孩子也说不出。但如果家长足够敏感、细小、了解孩子,应该是能在孩子最初有这些习惯时找到原因并及时解决的。即便找不到原因,家长至少要密切观察,主动带孩子做些什么,来丰富孩子的生活,让孩子不至于总是那么无聊。
前面提到的案例,这个13岁的男孩的表现真是太好了。他的个人天赋不错,家境也平和、富裕。除了啃指甲,一切都是令一般人羡慕的。然而,在与他的交谈中,我会感到“真没意思”、“真平淡”、“真无聊”,就像看一部过去的老电影,画面色彩声音效果都平平,节奏缓慢。我的担心是,不知道将来的哪一天,孩子会不会无聊到头,对这个平淡的世界里平淡的关系不再留恋?我惋惜的是,以这个孩子的天赋和家庭状况,他本该有更精彩的人生,更大的发挥空间。
做个敏感、细致、智慧的妈妈非常重要。这需要你把时间和精力分配给孩子和家庭。别让孩子的世界太无聊、太无奈、太无助。
版权声明
1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,并标明本网站网址(http://www.eruzhou.com)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,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。
3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
4、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、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,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本文地址: https://eruzhou.com/thread-8215-1-1.html
|